新旧十年—2023年苏州两场微流控会议有感(上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浏览:31次

新旧十年2023年苏州两场微流控会议有感(上篇)

2023年8月和9月苏州连续两场微流控会议,尤其是昆山的会,500多的参会人员和30多家参展商,新冠期间没见到的老朋友能一起见面聊聊。新冠前微流控已经成为IVD/POCT的必备话题,新冠期间微流控更是成为当红炸子鸡。新冠放开后,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同行被IVD的遇冷浇了个透心凉,“弱预期”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微流控,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今年是笔者参加微流控相关会议的第10个年头,从参会者的角度聊聊“十年”微流控会议的变化,从参展商的角度讨论“十年”的经历,从行业参与者的角度畅想一下赖以生存的微流控行业下个“十年”的发展。

一、行业分工催生的咨询重点的变化

随着微流控概念的普及,十年中研究方向翻天覆地,早期的重加工和器件,到现在国内完全转向应用。笔者十年中多数作为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参展。早期参会最大的体会是“累”,那个时候的同学理论和加工基础都很好,抓住个问题能够刨根问底,从光刻胶的性能,到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低温键合的处理手段,耐压的表征。做一个小的集成系统定制能够事无巨细在展会交流半个小时。彼时很多的宣传材料甚至产品开发的思路都是在展会和师生交流过程中产生。

现今大家的重点都转移到应用创新,微流控作为工具的本质更为凸显,即使是做研究的同学关注的侧重点也到了整体解决方案,“我需要一套能产生液滴的装置”,类似的终端需求成为了主导。无论从行业分工还是研究方向的发展,都是必然的趋势,也为服务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解决方案和平台型工具越来越多的出现,以DMF(Digital Microfluidics)为例,展会上德运康瑞和奥素液芯都有平台型工具推出,可以直接采用作为科研工具,对于促进DMF的应用应该说是有帮助的,更能够促进其在产业中的应用拓展。

然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力积累,问题却更为凸显。新冠期间微流控研发人员的待遇提升是显著的,过去的苦日子得到了缓解,然而从企业角度这两年新毕业的学生无论从实验能力还是理论基础,较10年前都是有差距的。我们无意于讨论人才培养模式,仅从行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微流控是个高度交叉的行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更高。除了少数创业者本身具有微流控背景以外,多数企业想要进入这一业务范围都需要外聘,企业是很难接受核心业务系于一两个人才身上,那么会不会更加催生行业分工,fab的模式会不会更普及,将在本文的后续进一步探讨。

二、更理性的微流控终端产品方向的探索

2013年2014年的会议,微流控芯片的基础研究在国内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学术会议已经开始出现产业的声音,专门设置了产业的讨论。王懿等举办的产业论坛也已经出现。那个时候产品转化也已经出现了理邦、微纳芯、博晖、博奥等企业(部分产品那个时候虽未获批,但是业内出现宣传声音),嗅觉敏锐的POCT企业也已经开始了相关产品的开发。然而那个时候不绝于耳的仍然是追寻“killer app”,大家在等一个关键应用能点燃国内10年的基础积累。我想这和国内微流控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早期国内的从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分析口转入到微流控的,生物背景的会少一些,因此大家认识到微流控这个工具的优势,但是对于其应用处于一些模糊的状态。

本次昆山会议有大概20个企业报告,感受到现今大家变得更加理性,微流控芯片作为一个工具,一方面很难出现大的原理性创新,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依附于单一的产品或者方向,否则“killer app”的出现就宣告着探索方向的终止。百康芯的张国豪总结的一句话很好的体现了国内微流控背景研发人员的心态,“不知道做什么—什么都可以做—可以做一个产品”。关于这一点,笔者作为微流控研发人员有同样的体会,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手握微流控寻找方向需要一个过程,反而是其他背景的人员(IVD或者纯生物背景),对微流控芯片作为工具的本质理解的更为透彻。

作为服务型企业的从业人员,笔者对2015年“微点生物”的mLabs产品发布记忆犹新。在这之前的终端产品咨询集中在明确对标的仿制和加工,或者市场准入更低的领域,类似食品环境等领域,毕竟那个时候的从业者很多是分析口进入微流控,包括天瑞仪器、北京吉天都有过类似的尝试。2015年微点的发布会之后,能够明显体会到在IVD领域,微流控的概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普及,几个月时间有数十家IVD企业进行了现场咨询,印象深刻的有几家是整个创业团队倾巢出动现场咨询,2015年资本市场远没有新冠期间的活跃,微流控概念的接受程度还比较早期,项目真正落地的还不多,然而比较让人欣喜的是2015年之后,从业者能够看到的几个趋势:

1、 以完全对标到开始从应用出发自主研发。学习先进产品无可厚非,2015年后更多IVD企业进入到微流控芯片领域之后,出现了从需求出发并把微流控作为载体使用的趋势,出现产品领域的自主研发,目前国内很多分子POCT可以算上是原始创新,没有完全照搬已有方案。

2、 早期微流控领域从业人员产业经验较少,IVD背景人员的咨询,基本就是今天产品开发的流程,IVD人天然带着法规的理念,IVD人天然的需要了解“价格和质量”,当然他们还隐含着“创新”,造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创新、价格、质量”。

3、 2015年国内的IVD发展还没有这么如火如荼,能够做微流控领域终端产品开发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定制需求的承接难上加难,基本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现今不管是定制加工、系统开发、开模注塑、产线搭建,都能够找到一定的供应商。然而即使到今天,原理验证阶段的OEM/CDMO的需求和供应商能力差异,个人认为仍然是行业最突出的矛盾。虽然从早期的汶颢,到后面的含光、霆科都有相关业务,甚至新冠后ITL(Gooch&Housego公司子公司)都加大了国内的业务宣传,但是不绝于耳的仍然是需求端业务承接困难的声音。当然这主要是微流控芯片研发困难以及企业风险管控的造成的,又出现了一个不可能三角(设计创新、加工制造、市场前景),这一部分会在未来十年的章节更详细的讨论。

值得欣喜的是,10年前大家是手握利器,有人奔号,有人畅想,尽是怀才不遇的感慨,彼时招聘一个985硕士毕业的微流控应届生,也只需要五六千块钱。10年后,微流控芯片的应用已经遍地开花,没有人还在痴待“killer app”出现拯救行业,从业人员的待遇也水涨船高,产业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三、焦虑中出现更加坚定的正确方向

昆山展会前两天一则cepheid的消息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cepheid经过第三方评估其产品单价为7.97美元,以提供给Global Fund作为结核病检测使用。卫生无国界组织(MSF Access Campaign)和治疗行动组织(Treatment Action Group)的期望是将该检测产品的成本降至每次5.00美元。不夸张的说,国内做分子POCT的同行都分析过cepheid的产品,国内做CDMO的企业都拆解过cepheid的盒子。国内2018年的CACLP就出现和cepheid外观一致的仿制产品,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企业在试图仿制,但是仍未见具体产品。会上和制造商沟通,短期想要做到7.97美元还是存在一定难度。

说个好玩的例子,笔者2016年遇见一个IVD渠道商(假设姓徐),徐总手握几千万的现金流,对雅培的i-STAT很感兴趣,咨询仿制。徐总已经找过了一个企业和一个课题组承担这项工作,每个60万,徐总的评估原则是,这么小的东西,60万足够了,这次最多还是60万。沟通了几次,冲着徐总提供的一袋子i-STAT实物样品,笔者给他的建议是,要不考虑一下做理邦血气产品的代理商是不是也不错。

Cepheid从早期的扩增耗材到集成的卡盒获取市场准入,整10年时间,上市后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国内企业想要一朝一夕消化理解,还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却是国内很多企业家的需要,把10年的事集中到2年完成,这是今天我们的社会现实,也是我们的需要。既然是大家共同的需求,纵然难也要尝试,我们的建议是,通过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提升效率,工艺环节的时间和代价该付出还是要付出。微流控作为一个工具,起码现阶段是设计和工艺并重的,设计阶段可以一定弯道超车,但是如果脑子里都是弯道,也很容易翻车,良品率越做越低的例子,举不胜举。

本次展会最大的体会是“通过项目锻炼能力,通过项目提升了大家的意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正确意识更能够建立起来。企业报告环节,保利微芯吴大林总经理/合川高雁总经理/霆科金迪琼博士,都提到了制造沟通过程的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问题,微流控作为一个工具,限制其应用的成本问题,必然要通过工程手段解决。然而现今的研发人员多数只有设计经验,在放大过程工艺理念的匮乏,必然导致其良品率和成本问题。另外即使工艺人员能够参与,老板的焦虑导致企业的进度压力,也会让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合川高雁总提到的“Atlas Genetics”产品,作为一个在国外获得市场准入,并且已经有一定工艺基础的产品,在导入新的供应商的过程,仍然需要超过半年的时间和新的几百页的工艺文件建立。这本应该是行业的常态,cepheid的7.97美元的达成途径,当然有我们所处环境的不允许,但是能够坚持正确,也许是行业的发展必经阶段。

昆山展会在论坛阶段有一个小高潮,参与人员给微纳芯的王战会总最热烈的掌声,因为一句话“微纳芯的芯片,每年都在修改模具和工艺,10年间成本降低了10倍”。不夸张的说,这是行业寒冬中最大的强心针,纵然“微流控”再有科技属性,也改变不了其产品的本质,成本的有效控制给行业内带来的就是最大的信心。下个十年的回顾,我想这句话一定会成为行业的经典和产业的标杆。时代特色叠加行业特色,多数的微流控人在追求新的设计新的应用新的融资卖点,既然产品最终都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工艺完善和成本控制应该是硬道理,有重视DFM的服务企业加持,国内出现7.97美元甚至更低的cepheid也不会太远。

四、下一个十年我们的微流控需求......

新旧十年2023年苏州两场微流控会议有感(下篇)



免责声明:本文为中芯启恒原创,禁止转载或摘编,文章内容若侵犯有关权益,请联系微信:microfluidic_Cchip,协商解决。


现在免费咨询
咨询我们